古代女子12岁为金簪,13岁为豆蔻,16岁为破瓜之年,那出嫁后呢?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做裙衩。”李商隐一首无题,传达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子从年幼无知成长到妙龄少女的全过程。
其中在女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作为李商隐都描述的一清二楚,非常传神,女孩子的童年到少年跃然纸上,比如“十四藏六亲”,说这个女孩子十四岁就开始藏于深宅内院,不再见人了。“十五泣春风”,女孩子到了年龄,爱情种子在心中一点一点萌芽,面对春风已经开始伤花感月了。那么你知道在古代对于各个年龄的女子,有什么特定的称谓吗?
女孩子刚出生时,这时候她还是个婴儿,自然对她不会有很高的注意力,但是向男主人道喜时还是有区别的,如果生的是为公子爷,那么就要道一声“弄璋之喜”。既然产下的是位千金,那么就要说“弄瓦之喜”了。
瓦是纺车上的一个零件,在古代能织布裁衣是女子的美德。祝贺男主人“弄瓦”,寓意在于庆贺他的女儿以后俊秀婉约,心灵手巧。
当女孩子长到七岁时,就被称呼为“髫年”。所谓髫,是女孩子的一种头型,泛指这时候女孩子还没有束起头来,头发自然地垂下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有“*发垂髫”这一说法。到了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虽然还是满街乱跑的娃娃,但也慢慢的开始长大了。
女孩子到了十二岁时,古人称之为“金钗之年”,又叫“金簪之年”。长到这个岁数,女孩子就要用头钗之类的东西扎起头发,故以“金钗”代替这个年龄的女生。关于“金钗之年”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武帝所著“头上金钗十二行。”,古人婚配远比现代人早,这时候女孩子的家人就要开始为女孩子物色婆家了。
再过一年,女孩子十三岁了,古人通常称呼女子为“豆蔻年华”,取的是女孩子美貌初具,而含苞未开之意。
豆蔻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寄予了特殊的含义,陆游就有“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香生豆蔻梢”之句。用豆蔻来比喻女子,代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步入女孩子一生最美妙的年龄了。
很快,女孩子就长到了十五岁,此时称为“及笄”。在古代,十五岁的女子就已经长成为大姑娘了,此时便可以找一个合意的情郎结为一生伴侣了。为了表示这个女孩子可以寻觅夫婿,就要把她的头发梳起,用“笄”扎起,故称为“及笄”。
十六岁的女孩子,古人称之为“碧玉之年”,又称为“破瓜之年”,破瓜之年的称谓,那还要归因于古人热爱舞文弄墨,“瓜”字在古代隶书中可以被拆分成两个“八”字,于是便以“破瓜”代称十六岁的青春女子,正所谓“二八年华,瓜字初分。”
而“碧玉之年”这一称呼,这来自于唐朝诗人李群玉一句诗词,诗中称:“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后世随以“碧玉”,和“破瓜”并称,指代的都是青春妙龄的十六岁少女。
最终,女子二十岁时,此时少女青春已达鼎盛,遂以鲜花绽放之意,称呼女子为“桃李之年”,形容女子此时就像绚烂开放的桃李之花。
这就是古代一个少女从蒙昧未知,到情窦初开,再到青春靓丽的全过程了,我们的先人着实是有才华,将少女成长的全经历一一勾勒出来,并且都有深意,典故,值得人细细品味,妙趣颇多。
上面这是根据年龄划分,对女子的一个称呼。那么从婚否的角度,女子又有什么称谓呢?
在古代,封建礼教极为严格,女子不能轻易面见外人,都要被父母紧紧地束缚在深宅大院之内。所以女孩子的房间叫“闺房”,闺房是绝对不能进外人的,只有女孩子的丫鬟和几个贴心女性好友才可以出入。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连女子的父亲都不能进入闺房了,只有母亲才可以去探望一下自己的女儿。所以在自己家中等待婚配的女子就叫做“待字闺中”,字就是出嫁,待字闺中就是在自己的闺房内等待一个合适的郎君的意思。
而已经刚刚出嫁的女子,亦有称谓。古代女子出嫁也叫“出阁”,代表女孩子走下阁楼,要与另一个男子龙凤之好,这时古人就称呼女子为“摽梅之年”,语出《诗经》,形容梅子成熟到果实丰满,要从枝头上掉下来了。用以比喻女子花叶繁盛,要委身于他人了。
怎么样,看完了古代少女的称呼,你有没有心驰神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