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非遗有新人刘煜六百年昆曲的传承新梦
TUhjnbcbe - 2022/9/5 9:43: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闻推出“青春守艺人”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脉,跋涉千山万水,记录传统非遗的焕新故事,聆听青春传承的时代之音。一期一会,影像留住记忆,涵养精神文脉、厚植文化自信,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赓续绵延的中华文明。

12:26


  年,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轰动全球。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带着几许神秘,重回大众视野。这一年,12岁的刘煜蹦蹦跳跳进入到苏州昆曲学校开始学艺,她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将接棒这部传世大戏,也接过传承这门古老艺术的重任,赶上了昆曲复兴的*金年代。


  豆蔻年华初绽锋芒


  小学生时期的刘煜就喜欢唱歌跳舞,懵懂觉得艺术是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刘煜的父母看到昆曲极致的诗意与优雅,觉得女孩子学来应该不错,便在女儿小学毕业时送她去报考了苏州市昆曲学校。


  毗邻古刹寒山寺的苏州昆曲学校,被称作昆曲艺术接班人的摇篮。时任校长的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林继凡先生,他看到刘煜的外形条件和声音条件都不错,就没有考试直接发了录取通知。刘煜觉得自己和昆曲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注定,“我当时准备了一首《采蘑菇的小姑娘》,还没有表演,就这样踏入到了昆曲的艺术殿堂了。”


  人们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12岁的刘煜不知道什么是昆曲,便在日复一日枯燥又严格的训练中,已经开始了“台下十年功”的积累。“艺校生活的头两年就是反复枯燥地去做踢腿、下腰、翻身这些基础动作,许多同学都打了退堂鼓。可能我的性格比较开朗活泼,蹦蹦跳跳翻跟斗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并没有觉得苦。”或许就是“祖师爷赏饭”,刘煜在入校第二年就获得了中国少儿戏剧“小梅花”奖。


  “十部传奇九相思”,以才子佳人故事居多的昆曲中,闺门旦是最青春娇美、风骨迷人的行当。在戏校学习了两年多,刘煜因为声音甜美、扮相古典被分配去学习闺门旦,更让她感到幸运的是拜入“昆曲皇后”“昆旦祭酒”张继青的门下。那一年刘煜16岁。


  口传心授青蓝相继


  昆曲在传统的五大行当下,又细分出了二十个家门。每个角色行当不仅和舞台上的人物类型密切结合,而且与昆曲的表演程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昆曲舞台上,妙舞清歌,水磨雅韵,皆有程式。而这背后传承的密码是“口传心授”,年来代代相衍。


  张继青老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继”字辈演员,便是在“传”字辈演员的传授下,加上勤学苦练,才成就了之后的“张三梦”。作为张继青老师的关门弟子,刘煜第一部跟着老师传承的大戏就是《牡丹亭》,“这出戏是我和我师父注入感情最多的一个戏,她真的是倾尽所有把这出戏传授给我。”


  刘煜永远都记得那个很热的夏天,老师带着她坐地铁转公交赶到江苏省昆剧院破旧的排练厅。没有空调,电扇吱嘎作响,没有搭戏的其他演员。为了排练好《牡丹亭·离魂》“集贤宾”一折,张继青充当搭戏的演员,又当“杜母”,又当“春香”,在练功房左右跑,陪着刘煜反复地练。“她那个时候都要快80岁了,那一折戏演到后面要跪在地上,她也不管自己的身体,就全身心投入陪着我排。”


  今年1月6日,张继青老师因病离世。每当想起老师,刘煜内心都是绵长的怀念和感动。张继青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有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还有做人的道理。“老师对我们讲,要想唱好戏,先要学会做人,只要在舞台上能站住脚,其他都没有那么重要。”舞台上的张继青是最美的“杜丽娘”,舞台以外在刘煜的眼里是一位非常淳朴的老太太。身为中国戏曲当之无愧的大家,张继青老师在生活中却低调朴实,一直住在南京小火瓦巷的两居室内。每次刘煜去学习,张老师的先生姚老师都会烧一桌菜,而张老师负责“夹菜”,临走的时候包里装满水果,像长辈与小辈的相处。


  星火不灭代代相衍


  进入昆剧院以来,刘煜每每担当大梁,主演了苏昆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白蛇传》、《水泊记·阎惜娇》、《玉簪记》、现代昆剧《风雪夜归人》等剧目。她已经不记得演了多少遍“皂罗袍”,每一次都有新的体悟。“表演是一个非常难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要从不断的演出、排练中永无止境,更深一点地去了解。”刘煜希望自己能够像老师一样,既守护和传承了古老的艺术样式,同时又能饱含个人的不断琢磨和深刻理解,“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融入到这个角色中,是很漫长的过程,但它是我一直追求的一个东西。”


  今天,古老而又优雅的昆曲充满活力。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系列重新培养起了一大批热爱昆曲的年轻观众,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更是有络绎不绝的年轻人愿意学习昆曲。苏州昆曲学校每年也都在培养新的演员。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刘煜也感觉到了自身的成长,“你要给他们去剖析、去解释,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个情景是怎样的情绪,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刘煜特别自信昆曲不会在这一代年轻人里式微。但“昆曲选角,万里挑一”,刘煜觉得要培养一个好的演员还是很难的。“昆曲是一个活态的传承,不能像别的东西一样机械化,对演员自身的条件和领悟能力要求颇高。”


  迤逦之声相遇古今


  一步一景的“昆曲传习所”大隐于市、远离尘嚣。入夜,几十名观众隔着一弯池水,听杜丽娘唱着“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从园林和时光的深处走来。园林实景版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每周在这里上演,现场演出不插电,演员全凭嗓子和身段真情演绎。三进院融合了茶道、香道和古筝表演,观众可以全程沉浸式欣赏演员的拍曲、化妆、导赏到演出,复归明代“家班式”演剧传统。


  刘煜和昆剧院的其他年轻演员一起参与了这项实验。多年前的故事和曲调在智能手机的注视下一遍遍传唱。有一晚演出,刘煜一袭红衣款步走出,台下一个热爱昆曲的男生顿时心跳加速、惊为天人。园里流动的实景与水磨曲韵相和,他在如梦似幻中邂逅了自己的“杜丽娘”。于是因为昆曲,刘煜与先生结缘。


  迤逦之声翻过粉墙黛瓦与爵士和说唱相遇,是刘煜守正创新的另外一个探索。与“新乐府”厂牌合作录制《新乐府·昆曲·幽游》,在保留昆曲纯正的唱腔的同时,加入了新潮的配乐,一时间刷屏网络。刘煜面对可能同时存在的质疑和赞赏,觉得很坦然,“我们去探索发现,如果说不成功我们就及时折返;如果成功了,可能就会拉拢更多青年观众来了解我们传统艺术。”


  当我们身处一个崛起的世纪,古老的昆曲回潮。年轻的观众在剧场里、在园林里、在音乐节、在视频网站,邂逅青春的“杜丽娘”。在一唱一和、百转千回中,人们跨越古今去对话、去审美,寻找自信的源泉。传承人仿佛古今之间的使者。从年到年,从艺18年,昆曲贯穿了整个青春。刘煜觉得30岁是舞台生命力最旺盛的一个年纪,她希望“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观众,留给舞台,留给昆曲;把老师教我们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本期编导/姜弘毅顾慧敏文稿/孟煦摄像/彭超张润森权廉程剪辑/刘香楠)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遗有新人刘煜六百年昆曲的传承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