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耄耋之年初心弥坚甘守清贫情系家国记
TUhjnbcbe - 2022/9/12 16:49:00
白癜风好的专业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木兰辞》中,替父从*的花木兰凯旋后选择了解甲归田回归故乡。

出生于木兰县、离休后定居在传说为花木兰故乡的武汉市*陂区木兰山下、与“木兰”二字有着不解之缘的马旭从战场上凯旋后选择的是随队伍南下,继续做*医救死扶伤。

去年9月和今年4月,马旭夫妇分两次为木兰捐献万元用于教育及公益事业。6月28日,已经86岁高龄的两位老人回归木兰。一路上,老人得到众多的鲜花和掌声,这是家乡人民送给具有“对*忠诚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英勇无畏矢志不渝的革命斗志、不忘初心回馈人民的奉献精神”的两位老人的褒奖。

龙江儿女铭记她为家乡作出的贡献,马旭荣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后,省委省*府就发去贺信:70多年来,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医疗工作岗位,无论是做一名伞兵、还是身处领导岗位,您始终把*的利益、祖国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便是离休后的耄耋之年仍然情系家乡、播撒大爱,集中体现了一位共产*员牢记使命、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集中体现了一位革命*人忠诚于*、英勇无畏的坚定意志,集中体现了一位优秀中华儿女矢志报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共产*员的优秀代表,是全体龙江人民学习的榜样。

*中花木兰豪情壮志展翼蓝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她敢为人先的担当。在马旭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位*人的责任担当,英勇无畏、矢志不渝的革命斗志

马旭是*中木兰,是*继光战友,也是我国首位女空降兵。年,14岁的马旭参*入伍,成为解放*第四野战*的一名卫生员,参加过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火纷飞中,她获得多次表彰。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医大学深造,年毕业时,马旭被分配到武汉某部队,考验随之而来。部队当时要组建空降兵,28岁的马旭也想加入。但当时马旭的身高只有1.53米,体重仅有35公斤,远不能达到训练大纲的要求。她就在宿舍挖了一个坑,垫上细沙,把椅子叠到桌子上,自制一个简易跳台,“有了沙坑,没人的时候我就跳,一天跳五六百次。”

训练过程中,伤痛在所难免,马旭咬紧牙关继续练。从年秋第一次登机跳伞开始,马旭成为新中国首位女空降兵,从青年、中年一直跳到老年。在新中国空降兵里,她创造了3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20多年间,马旭跳伞多次。她矫健的身姿闪现在山壑丛林、皑皑雪原、碧波南海、大漠戈壁。谈到这段过往,马旭依然记忆犹新,当年英姿飒爽的空降照片她依旧保留着,将其视为珍宝。直至20世纪80年代,她以大校*衔退役。

年届50岁时离开了眷恋的蓝天,这时的她完全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但她却有了新的奋斗目标:选择了退而不休——潜心搞科研。

无惧艰难困苦科研攻关填补学术空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她迎难而上的勇气。在马旭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员的初心使命,对*忠诚、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

马旭与丈夫颜学庸相识于部队,两人都是*医。为了空降兵事业,夫妻俩没有要孩子,但他们心里的“孩子”却不少,那就是两个人一起努力拿下的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

为了验证自己研究的充气护踝的安全性,马旭夫妇亲身试验,20多次从天而降,花甲之年还从高原跳伞;马旭在78岁高龄时作出读研究生的决定,为了学好日语,满屋贴满了学习单词的字条……无论是豆蔻梢头、还是花甲之年,无论是跳伞还是考研,她都以常人难有的勇气迎难而上,而这正是共产*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信念和愈挫愈勇的矢志不渝。

多年的空降兵生涯,马旭永远有蓝天情节,心系年轻战友的安危。马旭在跳伞期间,发现总有伞兵落地不稳而脚踝受伤。因为伞兵着陆的刹那,身体如同巨石撞击地面,腰、脚挫伤时有发生,踝骨骨折更会直接造成战斗减员。如何避免伞兵着陆时损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为攻破这一难关,马旭和颜学庸查阅了大量资料,到部队调查研究,亲自登机跳伞实践,研究设计各种器材。不知道绘了多少张图纸、推翻多少个方案。最终研制出“充气护踝”,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使跳伞着陆时冲击力减半,扭伤情况接近于零。

此后,夫妇俩又经过上万次高原跳伞试验和水上跳伞试验,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并于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在世界空降史上又创下了一项新的纪录。年开始,俩人在*内外报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文,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学术空白,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诸多珍贵研究成果。

马旭被称为“空降兵生理病学研究第一人”“空降兵部队的‘居里夫人’”。但是,马旭当年入伍时只有14岁,只是个小学生。坚持学习,始终不懈,更新知识,有所发现,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也使她终身受益。专业书籍堆满床头、书桌,外文字条贴满了墙壁、家具。她永远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总有渴求知识的欲望。几年前,78岁的马旭在老伴儿的支持下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报考研究生。她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破格录取。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包括病理、病理生理、生理、生化、微生物、药理、免疫、分子生物、解剖、细胞生物等数十门课程。她在学习期间,勤奋刻苦,一丝不苟。望着满头银发、孜孜不倦老人,导师感叹地说:与其说我是马旭的导师,不如说她是我永远的导师。

马旭夫妇离休后继续发挥着余热:为贫困百姓义诊,马旭家门口经常会出现天不亮就排起长队的景象。年国家专利局公布了她发明的“马旭生命宝”专利,当时香港的制药商想用万元买断马老的专利,但是她却笑着拒绝了,她说:“我搞发明图的不是金钱,而且我的发明专利不属于我,它属于国家、属于*队、属于人民。”

斯是陋室甘守清贫千万捐献只为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她大爱无私的追求。在马旭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不忘初心、回馈人民的奉献精神

在武汉市*陂区前川街双庙村,木兰山脚下的两间简陋平房,马旭夫妇在此居住了60多个年头。

破旧的院落让人看着心酸,室内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拥挤的小房子堆满了书,许久没有粉刷的墙壁部分墙皮已剥落,客厅吊灯年久失修,家具用了数十年,沙发露出破麻布和棉絮。睡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

身着部队配发的迷彩装是马旭长久的“标配”,脚上的鞋子已经掉了皮子、开了线,对于马旭来说最好的鞋子是一双仅15元的红皮鞋。马旭说:这两年我就买了这一双鞋,15块钱一双人造革的,洗洗晒晒用胶再粘还能穿。

土豆、玉米、红薯“老三样”是二老吃不腻的主食,自己动手种蔬菜吃,极少买鱼买肉。难以想象,拿出千万元捐款的二老还共用一部用了10多年的翻盖手机。

老人屋里最显眼的就是一排书柜,各类书籍摆满两个大书柜,各类报刊分门别类整齐摆放着。马旭说,我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我搞科研打的柜子,五六百元钱。家里最值钱的家当是书籍、报纸和各种资料。在卧室墙壁上,还贴满日语笔记。

60多年来,马旭一直居住在武汉*陂木兰山脚下,但她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公里之外的老家——黑龙江省木兰县,到了晚年更是思乡心切。马旭常说:我当了兵,上了*医大学,生活幸福了,不能忘记家乡黑土地的兄弟姐妹。虽然回家乡的次数少,但对木兰的一草一木都非常有感情。

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自己毕生积蓄用于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希望家乡孩子好好学习,爱祖国、爱人民。多年前马旭和老伴在武汉东西湖区金银湖买了一套平方米的商品房,原本打算离休后开一个卫生所,后因舍不得部队大院而作罢。几年前,二老将这套房卖了万元。如今,这万元成了捐款的一部分。继年9月首笔万元捐款汇出后,今年4月后续万元也汇至木兰县,两位老人为家乡捐赠的万元全部到账。马旭说:“把这些钱捐给家乡,在教育方面发挥作用,是用实际行动来响应*中央的号召。只有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家乡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捐款证明图片来源央视网

此次陪同马旭回家乡的战友温京秋说,马老平时生活非常简朴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现在我们理解了她就是为了报答家乡,关心家乡孩子们的教育,心怀大爱。这些钱来的是多么不容易,这样的做法更让每个人动容。她给家乡的不是万元这个简单的数字,是挥之不去的感情,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对信仰力量的深刻诠释。

完成了毕生心愿的马旭此次回到家乡心中是幸福的。在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李国宝屯,马旭搂着孙辈们深情地说:“和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我能活着就是无比的幸福。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为祖国作贡献是无限的,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奋斗不止。你们比我小时候要穿得好、住得好。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长大成才好好报效国家。”

“为人类奉献一切,为革命万古长青”。这是86岁的马旭年时在家乡父母墓碑上的留言。这是她对父母的慰藉,更是对自己一生的鼓舞和鞭策。“我们今后无论学习、工作和医学方面的研究都会继续,不会中断,要多搞些研究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人活着不做事就没意义了。”朴实的语言深切表达了老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境界。

记者徐晓海潘宏宇白云峰刘柏森摄影:张澍编辑:李志达鲁光

1
查看完整版本: 耄耋之年初心弥坚甘守清贫情系家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