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我们小学语文课本每个单元《语文园地》都有“日积月累”,之前大多是古诗词,让学生读读背背,而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却别具一格地安排了一组关于年龄的,姑且看作年龄别称吧。“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学生读着觉得有趣,我也就因势利导说,像这样的别称远远不止这些,而且它们都有来历,你们有兴趣课后去查找,下次我们再交流。叫学生查找,我可不得也查一查、理一理。
襁褓:周岁以下。襁(qiǎng):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子;褓(bǎo):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婴幼儿。出自《列子·天瑞》:“吾得为人矣,是一乐也;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孩提:2至3岁。此“孩”非彼孩也,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就是小孩的咳咳笑声;“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的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颜师古注曰:“婴儿始孩(婴儿刚会笑),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由这段话可知,“孩提”就是婴儿开始会笑了,身体也结实点了,大人可以从两腋抓住向上举起来。
垂髫:童年。髫:古代指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髫(tiáo)年:女孩七岁。龆年:男孩八岁。龆(tiáo):儿童换牙的意思。
*口:十岁以下。*口,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口”。
豆蔻:女孩十三岁。豆蔻也比喻少女。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女孩十五岁。笄是发簪,及笄就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则及笄亦指出嫁的年龄。
弱冠:男子二十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古稀: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杖朝:八十岁。《礼记·王制》:“八十杖於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后用作八十岁的代称。
耄耋:读音为màodié。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年老。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形容年纪十分大。出自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鲐背:九十岁。鲐背之年是古人九十岁的别称。《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年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一百岁。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期颐意思是百岁老人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