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依苏圣泉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玉市玉泉镇特产。因生长于世界著名的“长寿村”拉依苏村所在的拉依苏绿洲圣泉湖畔而得名。由于使用富含锶元素的拉依苏圣泉水浇灌,该品种具有与新疆其他地区所产红枣不同的品质特性。
产品特点
拉依苏圣泉枣属于骏枣品系,特点是个大、皮薄、核小、肉厚、色泽深红、干而不皱、口感甘醇丝滑。特级枣纵径可达4.5-5cm,横径3.2-3.5cm,约相当于一个柴鸡蛋大小。鲜枣含糖量28.7%,干枣含糖量49.7%以上。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柑橘高8-10倍,是苹果的75-80倍;其维生素P(高效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的天然物质)的含量也比一般枣高许多,居各类果品之冠。果肉含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种子含有具药用价值的油酸、亚油酸、肉豆蔻酸等有机酸。
拉依苏圣泉枣含有铁、钾、镁、钙、锰、锌、硒等近40种微量元素。由于其灌溉水源的特殊性,其锶含量是其他地区的红枣所不具备的。“拉依苏圣泉”的源头是多公里外的昆仑山冰川融水,在拉依苏绿洲南缘出露为大片泉眼,汇成拉依苏泉水沟,“大漠圣泉”自古就是于田的一大著名自然景观。据检测,泉水的含锶量达到1.15mg/L。按照国家标准,矿泉水中锶含量≥0.20mg/L,即可称为“锶型矿泉水”,如国际知名的依云水,其锶含量为0.40mg/L,而拉依苏圣泉水的锶含量是国家标准的近6倍,依云水的近3倍。锶元素和人体骨骼的形成,血管的功能及构造都有密切关系,日常饮食中摄入适量的锶,有助于婴儿骨骼发育,老年人防止骨质疏松,同时,可以调节人体对钠的吸收,起到延缓血压升高、降低血尿酸、减少肝细胞损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研究表明,饮用水中锶水平越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越高。
拉依苏圣泉枣还含有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组氨酸、蛋氨酸等16种有益人体健康的氨基酸,其中脯氨酸的含量达1.26g/g。脯氨酸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植物体在干旱、温差大、盐渍等多种逆境下,常有脯氨酸的明显积累,其在临床应用上为复方氨基酸大输液原料之一,用于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症、严重胃肠道疾病,烫伤及外科手术后的蛋白质补充。
食用价值
红枣(英文的正确名字是Jujube,与中东所产的椰枣date非同类植物)是中国原产果品,有悠久的食用传统,也是一味传统中药。民间素有“一日食三枣,百岁不显老”“一日吃三枣,郎中不用找”之说。
汉代经典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枣味甘,而肉浓色赤,得火之色,土之味,故能建立中焦,温养脾胃,为后天之本。万物生于土,土气充盈,诸经自皆受益矣。”“久服,轻身长年。皆补益后天之功。”“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另一部中医学奠基之作,也是最早提及“食疗”的《*帝内经》在其《灵枢·五味》篇中有此记载。明代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则记载:“干枣润心肺、止咳、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大枣味甘无毒、主心邪气、安中养脾、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
拉伊苏圣泉枣因其独特品质,有“骏枣之王”之称,可以生食、榨汁、泡茶、煲汤、煮粥,也可用于制作枣糕等风味食品。经常适量食用,有几大功效:一,增强免疫功能,调和脾胃,预防胃炎、胃溃疡,预防流感;二,调节新陈代谢,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治疗及预防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症;三,益气养肾,安神壮阳,治疗虚劳损、心悸、失眠、盗汗;四,软化血管,补肝降压,降低心血管病几率;五,保护骨骼、牙齿健康,防止毛发脱落,润肤养颜,延缓衰老。
产地环境
拉依苏圣泉枣的原产地拉依苏绿洲,今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团管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地理和自然气候条件,特别适宜栽培红枣。
团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大致在北纬36°47′-36°58′,东经81°09′-81°27′之间,东距于田县城39公里,西距策勒县城47公里,平均海拔米,总面积.73平方公里,水系属新疆第三长河克里雅河流域。
这里气候温暖干燥,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年日照率高于60%,夏季每天的日照时间超过14小时,热量资源丰富,全年无霜期长达-天。
团境内年平均降雨量仅45.8毫米,蒸发量达.8毫米,但由于拉依苏圣泉丰沛的水量——年自然径流量达1万立方米,加之持续不断的水利工程建设,这里湿地众多,形成三面环绕的水系,遍布巨大的野生胡杨,芦苇成片,是大白鹭、棕头鸥、燕鸥、凤头鸊鷉、野鸭等众多鸟类栖息的天堂,近年来甚至有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飞来越冬。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飞来越冬。[1]
团的沙化土壤没有工业污染,且不易受病虫害侵害,在自然禀赋优越的气候、光热和水源条件下,生长出的红枣,在糖度、口味、营养及药用价值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先天优势。
文化渊源
拉依苏圣泉枣和“世界五大长寿村”之一拉依苏村相依相生,和当地各族居民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
年,在拉依苏圣泉湖边沙漠中的亚兰干佛寺遗址(又名胡杨墩佛寺遗址),出土了塔克拉玛干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回字形殿堂式佛教建筑,其中有16平方米残存的壁画,绘制的人物神情生动、体态曼妙,反映出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及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亦说明拉依苏绿洲很早就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活跃驿站。绿洲很早就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活跃驿站。[2]
“气序和畅,飘风飞埃。俗知礼义,人性温恭,好学典艺,博达技能。众庶富乐,编户安业。国尚乐音,人好歌舞”,公元年,取经东归的玄奘法师途经于阗(今和田地区),把他对这片乐土的美好印象记载在《大唐西域记》中。从于阗经流沙(罗布泊沙漠地区)回归敦煌的商道,必经拉依苏绿洲。今天这里还保存着淳朴友善、恬然自乐的民风。
年,一支考察队打破了拉依苏的宁静。这批来自日本“国际自然医学会”的专家发现,村里大约名居民中,60岁以上的约有人,80岁以上的有80人,百岁以上的有16人。他们把它认定为“世界第四大长寿之乡”。拉依苏村从此被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