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年龄基本不是用实际数字来表示的,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
垂髫(tiáo),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取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所以在古代,一般看发型就能推测出对方的年龄,不过对于女子是否已经婚配,却是要看一支簪子。这是为什么呢?
据《仪礼》等书记载,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并举行“笄礼”,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发间插簪,便是古代女子长大成人的标志。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
至于还没有许嫁或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则仍然保持原来的发式,两者区别十分显著。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
所以如果在古代看到一位少女头发梳成妇人模样,并且发髻上缠绕一根五彩丝线,便说明这位女子已经婚配。
在古代,婚配后的女子,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因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
凡是举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成婚与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连去世之后的丧事,也可按成人的规定办理。
所以说,这一根簪子可是意义重大,直接代表了古代女子身份的转变。当然古代的女子发式也是很多样的,所以女孩们也乐得云鬓插簪装点自己。
古装剧《知否》中闺阁女子便是在及笄后将发型梳作妇女样式
年华灼灼艳桃李,
结发簪花配君子。
这是古代女子
才有的浪漫旖旎。
来自酉阳的苗绣桃木簪
既有苗绣的灵气
又有传统发簪的雅致
匠人手工打磨的桃木簪身
是无法代替的温润细腻
点击阅读原文
马上购买酉阳苗绣桃木簪
图文:文化尚品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删
撰文编辑
游仙儿
设计排版
游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