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稀濒危植物:云南肉豆蔻
花木君
《赠别二首》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女子,于是后人便用“豆蔻年华”成语来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豆蔻也成了文学诗词常见词汇。
草豆蔻
在植物学中,豆蔻有三种,分别为草豆蔻、白豆蔻和红豆蔻,其中草豆蔻和白豆蔻为草本植物,关于红豆蔻多有分歧,有的认为是山姜属草本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果实,有的则认为属于木本植物肉豆蔻的一种。
草豆蔻
白豆蔻
红豆蔻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杜牧诗词中所赞的豆蔻应该为草豆蔻无疑,因为花期相同,而白豆蔻花期为五月,至于红豆蔻,若是大高良姜实在是不可能,因为花期更晚,而且花形花色都很难和女子联系在一起。若说是木本红豆蔻,即肉豆蔻,然而肉豆蔻大多为舶来品,从国外引进移栽,由于是热带植物,北方无法生长,只能从香料中见到,因此,杜牧诗词确认是草豆蔻无疑。
肉豆蔻知名,是因为作为香料和药用,肉豆蔻原产地为印度尼西亚境内,因为作为名贵香料被引进欧洲,欧洲人认为肉豆蔻有能力抵御像普通感冒这样的病毒,甚至认为可以防止鼠疫。结果引起欧洲人的热捧,香料的价值超过*金,“年时在英国一磅肉豆蔻皮值4先令7便士,相当于买3只羊的钱”。为争夺香料垄断,还引起战争,屠杀了许多当地原住民。
肉豆蔻作为香料传入中国,要晚于西方世界,从现有资料来看,应该最迟在唐代,然而作为植株引进则不早于宋代。最早记录肉豆蔻的是公元八世纪的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陈藏器的话说:“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
肉豆蔻传入我过后,以前有原变种和变种3种,即肉豆蔻、台湾肉豆蔻、菲律宾肉豆蔻。然而,在年,植物学家在云南又发现了一个新种,那就是“云南肉豆蔻”。
云南肉豆蔻(学名:MyristicayunnanensisY.H.Li),是肉豆蔻科、豆蔻属常绿乔木。高15-30米,树干基部有少量气根,树皮灰褐色,幼枝和芽密被锈色微柔毛,不久即脱落,老枝有时密生明显的小瘤突,无毛,暗褐色;叶坚纸质,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具光泽,无毛;雄花序腋生或从落叶腋生出,2歧或3歧式假伞形排列,雄花壶形,花被裂片3,三角状卵形,暗紫色;雌花未见;果椭圆形,先端偏斜,具小突尖,假种皮成熟时深红色,撕裂已基部或成条裂状;种子卵状椭圆形,先端浑圆,基部稍截平。花期9-12月,果期3-6月。
云南肉豆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及红河州金平县等地局部,生长于海拔-米的山坡或沟谷斜坡的密林中。为肉豆蔻属的分布新记录和新发现的种,它代表着古热带植物的区系成分,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云南肉豆蔻和其他三种肉豆蔻很容易区别,那就是云南肉豆蔻叶片甚长,一般超过30厘米,可达近40厘米,而其他三种最长的台湾肉豆蔻也不过最长25厘米,菲律宾肉豆蔻不过5-9厘米,肉豆蔻叶片最小,3-7厘米。另外云南肉豆蔻叶片侧脉也最多,超过20对,雄花序较长,花药7-10枚,果椭圆形,较大,甚易区别。
云南肉豆蔻分布稀少,由于环境原因,热带雨林面积显著缩小,并且由于植株稀少,结实不多,天然成苗较差,生存环境堪忧。因此在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级别濒危;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级别极危(CR);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保护级别Ⅱ级;被列入国家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重点保护。
-4-10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