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少女感并非灵丹妙药,女演员无需硬凹
TUhjnbcbe - 2023/2/28 17:59:00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少女感”都是高频词汇。随处可见XXX少女感爆棚、XXX少女感十足……近日,*凭借“少女感”登上热搜。同一时间,*发文,“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演员的魅力仅限于少女感了。”抛开吃瓜群众关于“碰巧”还是“内涵”的热议。这一质问,值得行业反思。女演员的魅力,绝不仅限于“少女感”,更多的人,正在被“少女感”所绑架。

执着于“少女感”

不如追求“可塑性”

少女一词,是指12-18岁的女孩子,古人用言简意赅的几个词来形容:金钗、豆蔻、及笄、碧玉……足见其美好。“少女感”则是指美好的“少女心”,与年纪无关。它可以形容张子枫、赵今麦、文淇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00后小花,也可以赞许长相、气质、心态、性格甚至眼神“类少女”的女演员。

比如,50岁的许晴,可以是《老炮儿》中又美又魅的大飒蜜,也可以驾驭《邪不压正》中风情万种与神秘莫测的唐凤仪。她的眼神里,始终饱含天真与美好,仿佛不谙世事的少女。45岁的小陶虹在《演员的诞生》中诠释的“婉容”,将少女的娇羞俏皮,中年的盛大华丽,拿捏得稳妥得当。

前几天,杨丞琳发文表示“可爱教主”是过去式,拜托大家不要再用这个头衔称呼她。这不禁让人想起她塑造的一系列可爱少女形象。比如,《流星花园》的小优、《恶魔在身边》的齐悦、《换换爱》的嘉蒂等等。林依晨的少女感,从《恶作剧之吻》一路延续到《老男孩》。*的少女感,是《山楂树之恋》中的单纯、不谙世事,也是《七月与安生》中的不安现状、放荡不羁爱自由。

由此可见,演员有没有“少女感”?“少女感”重要与否?不能一概而论:在戏里,演员的“少女感”依附于剧本和人物而存在;在戏外,人人都可以有一颗“少女心”,人人皆可以追求“少女感”,两者并不冲突。

虽说人人皆可追求“少女感”,但如果女演员身上的“少女感”明显盖过其他特质,未必是好事,它让演员戏路窄化,只能出演“小女主”或配角。

最明显的莫过于谭松韵和吴倩,谭松韵满脸胶原蛋白,自带减龄神器,她担任女主的作品多以青春偶像剧为主,如《最好的我们》《浪花一朵朵》《狐狸的夏天》等。比她小两岁的吴倩,堪称同龄人里的“胶原蛋白富翁”。同样还在人设大同小异的角色中摸爬打滚。并不是说出演青春偶像剧不好,但演员不能局限于此。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凭借自身实力在“小女主”戏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样是成功。

凡事均有两面性,过分追求“少女感”,苦苦维持“少女人设”,只能作茧自缚。所以,“少女感”之外,演员更应该在意“可塑性”,“可塑性”之于巩俐,是秋菊也是秋香,是吕后也是冯婉瑜。可塑性之于*,是宫二也是孟小冬,是白玲也是玉娇龙。

“少女感”成最强赞美

不仅是主流审美使然

环肥燕瘦,大众对女性的审美不能等量齐观。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李敖提出过直男审美——“瘦白高秀幼”被不少人追捧。三十多年过去了,大众审美还停留在李敖阶段。“少女感”依然被主流审美所强调。

“少女感”审美是东亚文化所固有的特色。我们的传统审美中,“男人老了还是老男人,女人老了也是‘老男人’。”在这样的审美观统治下,30+女性被迫“远离”美丽,这与西方迥然不同。西方文学中常见的“贵妇人”形象也难以在我们的作品中找到对应。

除主流审美使然外,“少女感”也是资本和市场主动拥抱的对象。前几年IP甚嚣尘上,绝大多数剧本都是网文改编,这些本子的女主基本都在20岁上下,这一客观现实让众多女演员陷入被动状态:如果缺乏与角色对应的“少女感”,自然分不到蛋糕,因而不得不追逐“少女感”。就拿负责“造梦”的偶像剧来说,如果缺乏“少女感”的演员出演“少女人设”,是无法让观众“入梦”的。七月份的“限定男友”李现,正因为*的加持,“佟年”颇具代入感,才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传统粉丝经济时代,受众的选择模式是被动的。如今,互联网时代斩断了传统的单向传播箭头。当下的主流受众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年轻一代,他们与偶像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沟通途径越来越便利,对于女演员来说,维持“少女感”也是圈粉利器,粉丝越多,人气越高,商业价值、代言品牌也就不费吹灰之力。

女演员一旦上了年纪,“中年危机”随之而来。去年,*说自己30+了,怕被淘汰一直在少女角色里打转。今年,在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海清的“中年女演员感言”再掀热议。事实上,中年危机并不局限于女演员,不管任何职业,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在所难免。

执着于“少女感”也好,陷入中年危机也罢,归根结底还是女演员的定位过于单一,和欧美演员比起来,国内女演员的艺术生命并不太长,她们似乎只有两种状态——“少女和老太太”。潘虹就曾抱怨过,“老了只能演恶婆婆。”对比金球奖、艾美奖、奥斯卡奖的女主、女配得主年龄,国外女演员在度过青春期之后仍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营业or远离“少女感”

这是个问题?

当“少女感”成为衡量女演员的重要指标,市场对于“少女感”趋之若鹜的追捧与营销便应运而生。很多女演员为了拯救自己的事业,或被迫或主动“维持”少女感。不仅在戏里演少女,更在生活中也利用微整形、化妆等手段企图掩盖真实年龄。虽然没人官宣“营业”,但每次自拍、街拍无不昭示“少女感”。

比如,51岁的周慧敏凭借“比少女还要少女”的演唱会照片刷爆了朋友圈;*生完孩子复出后一度被夸“少女幂”;无论是婚前婚后,少女感一直是杨颖身上的重要标签;刚刚复出的*,被拍到《有匪》现场照,粉丝怒夸,“连走路的步伐都轻盈若少女”等等。

不难看出,85花对于营销“少女感”人设是乐此不疲。她们成名于电视剧*金时代的末期,人手均有高知名度的作品,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本该成为影视圈中流砥柱的她们,要么转型未遂,要么游走于少女人设剧本,都没有过硬演技,但却以国民度为支撑,欣然“吃老本”。

“老*瓜刷绿漆”这一现象并非正值转型期的85花的“专属套餐”,影视作品中“强行装嫩”的演员层出不穷。开创丫头教的教主刘晓庆,60岁的她在《隋唐英雄3》中出演16岁清纯少女,被小她21岁的郑国霖唤作“傻丫头”。林心如在《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被网友调侃,“丫头教后继有人了”。

就部分女演员而言,营销少女人设是“一石二鸟”的乐视:一方面,“少女感”有利于维持自身资源和延续戏路;另一方面,“少女”标签,有助于增强自身辨识度和宣传力度。但一味追求“少女感”,对社会而言,并非好事,这不仅是“低幼”审美的延续,更会贩卖年龄焦虑,固化女性刻板形象。

当然,不是每个女演员都乐于接受“少女感”标签,营销“少女人设”,*曾在采访中表示,“其实我真的特别不喜欢‘少女’这样的词,我内心比较抵触少女感,这样的词是不认可我现在的自己。”倪妮被问及“少女感”源于何处?她调侃,“来自于化妆。”张曼玉说:“每个人都会老,为什么非要年轻,没有皱纹才是美。”

美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一味模仿。女演员的美,应极具有包容性,少女感是美,但淑女感、熟女感、力量感、酷girl……同样是美。清纯有市场,但不该挤占温婉、性感、妩媚、硬核……的生存空间。市场需要各色女演员,观众也想看各式各样人设,唯有市场、观众、演员多管齐下,才能扭转过分追求“少女感”这项单一审美。

亦舒说,“做一个女人要做得像一幅画,不要做一件衣服。”衣服一时靓丽,终究过时,而一幅画却越看越有味道,甚至能名垂青史。对于每个女性来说,应坦然接受每个年龄段的美,少女感固然可爱,但历经岁月磨练的成熟美也不会逊色半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女感并非灵丹妙药,女演员无需硬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