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说说“女”与“妇”
女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就开始学习做一个“女”人。这既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女”既是女性的自然形态,也是女性的社会行为。如果仅仅从前者考虑,则“女”与“妇”无别,但是如果从后者考虑,则“在家曰女”“出嫁曰妇”,也就是未婚女性称为“女”,已婚女性称为“妇”。
汉字“女”的甲骨文形态,就是一个女人跽坐于地,双手叠置于胸前的样子,这个样子娴淑端庄温婉柔顺,完全体现出中国人对于“女”性的审美视角与伦理取向。这个样子也被姲yan记录下来了。姲yan主要作为女孩儿名字用字,就是安静娴淑的意思。
一个女子就会很安静娴淑,那两个女子三个女子在一起呢?两个女子写作“奻”nuan,意思是“拌嘴,争吵,愚蠢”。三个女子写作“姦”,也就是“奸”的本字,意思是“虚伪,奸邪,狡诈”。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对此愤愤不平,大声责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明显是对女性的歧视。要我说,其实朋友们大可不必这么义愤填膺。中国人创制汉字,与中国人特定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国的思维方式是经验主义的,非科学认知的。比如,中国人把所有在水里的动物,都用“鱼”来表示,像“鲸”啊,“鳄”啊,“鳖”啊什么的,都是这样记录的。虽然今天从自然科学视角看,这些动物可能根本就不是“鱼”。所以,两个女子在一起为什么表示“拌嘴,争吵,愚蠢”,三个女子在一起为什么表示“虚伪,奸邪,狡诈”,没什么道理可言的,就是中国人特定的人生经验的反映。
汉字里“女”符参构的汉字中,既有对女性娴淑美好驯顺从如等性状的描述,也有对女性喜议短长搬弄是非等不甚美好品性的归纳。我们可以把这些字概况总结如下:
(1)女性各种美好的样子:媛,美好的女子,美丽的女子;娥,娇,身材高挑的女子;妩媚,媚于神而和于民的女子;如,婉,温顺从随的女子;姝,姣,容颜美好的女子;婀娜,嫋/袅,嬛,身材曼妙紧致多姿的女子;
(2)女性各种社会身份的名称:妻,奴,本义为抢掠而来的女子,妻后来成为男性配偶的称谓;母,生育儿女的女性称谓;姐,姊,女兄,年长自己的同辈女性;娣,妹,年轻于自己的同胞女性;姑,原指婆婆,现指父亲的姐妹;娘,原指年轻的女性,现指带给自己生命的女性;妈,带给自己生命的女性;妯娌,丈夫兄弟的配偶;嫂,兄长的配偶;姪,兄弟的女儿;姨,母亲的姐妹;
(3)特定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女子的称谓:妪、媪,年老的女子;妣,已逝的女性先祖;妃、嫔、嬖、皇帝的配偶;嫱,后宫的女官;婢,地位低下的女性用人;
(4)与女性相关的动作行为:嫁,女子归家即婚配;娶,男子取回属于自己的女子,即与女子婚配;婚,姻,结成婚姻关系;媒,谋和二姓,即为男女双方进行婚姻介绍;妁,为男女双方进行斟酌,也就是古代婚姻嫁娶的中介人;恋,爱慕,爱的情愫纷乱如麻绵绵不绝;妆,女为悦己者容;
(5)古老的八大姓氏名称: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妊);
(6)特定历史人物用字:娲、妲、嫪毐
(7)最后就是那些对女性充满偏见的一些用字:奻,两个女子在一起,义为拌嘴、争吵、愚蠢;姦,奸的本字,很多女子在一起,义为虚伪、奸邪、狡诈;佞,谄媚而有口才,即巧舌如簧言而无信;妨,损害,影响,阻碍;妄,没有证据也无端由的胡乱说;嬾,也就是懒,懈怠于事,不勤快;婪,贪心;婺,不顺从,不柔和;妒/妬,看见别人长得好而心怀仇恨;嫉/忌,看见别人有才华而心怀仇恨。
从上述从女的字族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字,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符号体系,也是一个行为符号体系,一个审美符号体系,一个价值符号体系。所以我们说,汉字的背后是文化,是思维。汉字是记录中国历史、社会的活化石。
2.然后说说“妙龄女子”
有人说,“妙”就是“女少”,就是女人越少越好。私意以为,可能不是这样的。
“妙”里的“少”,是“年龄小”的“少年、少女”之“少”,不是数量“多寡”的“少”。“妙”的本意就是“妙龄少女”的“妙”,也就是年轻的女孩子。“妙龄”就是豆蔻年华之时。
汉语是经验性思维、意象性思维模式的典型代表。汉字则是汉语思维模式的直观体现。汉字中从女的字,大多记录了男性中心主义的中国人的经验感知与情绪体验。“妙”就是年轻女子给人的感受:天真烂漫而青春勃发、心思澄澈又古怪精灵,让人不得不对造物主能创造出如此让人会心会意之生灵而心生慨叹;“妖”就是这年纪的女孩子低头蹙目“不胜凉风的娇羞”带给人的那种怜惜与惊艳;“安”就是有女在室,从而让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男子躁动的心得以安顿下来;“姦”就是女子聚集则互相攀比斜言倍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稳定……诸如此类。
由此可知,中国人奇妙的心理感受,还是从客观可以感受得到的,年轻女孩子给人的感官经验而来的,这也就是“妙龄女子”的“妙”,向“世界真奇妙”的“妙”,在词义上由具象到抽象的引申过程。
3.再说说“母”
“母”的本质就是“女”,这从“母”在甲骨文里为有乳之女的样子就可以看得出来。《说文解字》释“母”为“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礼记·曲礼》中说“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用“牧”释“母”,是声训。“牧”就是“长养”。也有人用“慕”释“母”,就是指“被婴孩所爱之人”。一般来说,子女对妈妈的爱更浓烈一些。孩子们回到家,张嘴就会叫“妈”,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就会问“我妈呢”?很少有人这么对爸爸。所以这个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
明母(m)是中古汉语的一个声母,属唇音帮组,次浊声母。唐人首次识别提出,并列为三十字母之一。前人学者研究认为,古“明”母字大多“亮/暗”义,也就是说,声母为m的字多与“光明和黑暗”有关。如:明-冥,眸-谋,漠-墨,目-暮等等。由是可推测,“母”在人的心理感知层面,是灿烂闪耀的,是自带光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位“母亲”其实都是儿女的天使。
“妈”与“母”双声。有人说“牝马为妈”,但《广雅·释亲》则说“妈,母也”(《广雅·释亲》也说:爸,父也。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我们猜测,“妈”和“母”语义相同,可能在历史上并用过一段时间,而且二者也结合为“姆妈”一词,在一些方言地区使用。根据现有材料学者们认为,大约在南宋时期“妈妈”连用成词。元代随着小说、杂剧等半白话文体的出现,梗富于口语化的“妈妈”一词变得更为常见。
“娘”表示母亲是比较晚近的事。“娘”从女良声。声符“良”有“大”义。比如:浪为大的水花,狼为大的犬科动物,朗为大大的满月,廊为宽阔的房屋……所以,新娘新郎中的“娘”和“郎”,指的是进入青春期的成熟了的青年男女,此时的女孩子饱满丰盈,男孩子雄浑威武,正是“女”之大者,“男”之大者。所以,“娘”最初指的是年轻健硕的年轻女孩。“红娘”里的“娘”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年轻的女孩会出嫁就像天上会下雨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天理)里的“娘”也是这个意思。最早大概在隋唐时代,“娘”才出现了“母亲”的义项。最有意思的是,“姑娘”同一词形中,分别记录了“娘”的这两个意思,既可以表示成年但没有结婚的女孩,也在一些方言词中指称“姑妈”。我们的意见是,为了语言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个现象理解为同形词,而不是多义词。
有一首歌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么宝。父母在,人生就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就只剩下了归途。母亲节到了,我们祝愿天底下所有的妈妈,节日快乐!也祝愿所有有妈妈的孩子,永远热爱父母、感恩知足。
4.最后说说“平安”
“平”从亏八。亏就是吐纳,八就是匀分。分之匀适则舒徐和缓。也就是说,内心宁静祥和,外在表现出来的就是语气的舒缓安适。所以古人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安”从宀女会意。这个字不是说女人只有待在房间里才安全,而是说,女人会让男子那颗飘忽不定的心安分下来。一所房子一个家庭因女人而得安定安宁安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交替阴阳互补。柔性的力量并不比刚强弱小。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有了“女人”,家庭才会平安,社会才会平安,世界才会平安。从这个意义上讲,“女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平安”与女人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说:
“平安”,就是内心宁静语气平和;
“平安”,就是内心温暖待人柔善;
“平安”,就是在万字中走一的路。
这也就是法国著名油画“自由女神”所昭示的:伟大之女性,引领人类向前走!
向所有的女性致敬!
祝所有女性,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