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年近40岁的他,在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梦醒后写下了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悼亡词,此后也成了千古绝唱,一直被后人吟诵。这首词里,作者写尽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短短几十个字,却将夫妻间的缠绵相知,人鬼情未了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东坡。他词里怀念的妻子是王弗。他与妻子的忠贞爱情,缠绵悱恻,被后人敬仰。
他们虽然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却也算是缘定终生。
不然,苏轼不会在见到王弗后,一改永远不婚的想法,非她不娶。
他们的缘分,是早已写在了三生石上的。相遇在回眸一瞬间,相识于灵犀一点通。
婚后,王弗的贤惠聪颖,深明大义,让夫妻感情更好了。他们一起在春天放风筝,在夏天赏荷花,在秋天看枫叶,在冬天赏梅花...情意绵绵。
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操持家务,伺候丈夫,抚养儿女.
他们原本可以白首到老。可惜,美好的感情,却抵不住疾病的侵袭。十年的美好婚姻,因为王弗的与世长辞,就这么结束了,独留苏轼在人间忧伤。
之后,虽然他又娶了妻,有了爱妾,但王弗在他心里的地位,永远不。每每想起王弗,想起她的娴静贞淑,想起她的明眸皓齿,想起她的一切好...仍然会泪水长流,哽咽不止。
她的离开,让他的心,缺了一块!
16岁的王弗,在苏轼挑开她红盖头时,一定羞红了脸,那可是她仰已久的大诗人啊。而豆蔻年华的王弗,艳若桃李,肤若凝脂,巧笑倩兮的样子,也让苏轼心旌摇曳。
那一年,苏轼19岁。
苏轼,号东坡,眉州眉山人,后人多称他为苏东坡。他是个风流才子,他的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等在北宋占据着很高的位置。
王弗,眉州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
苏轼七八岁的时候,便随眉山道士张易简读书。或许是受到了眉山道士的影响,他看淡名利,时常跑到深山里想要出家,十几岁时,更是跑遍了他们那里的山川河流。
之所以四处跑,只因为他反感婚姻。
反感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深爱的姐姐出嫁后,生活不幸,早早去世,所以他对婚姻有了排斥,甚至想方设法去逃避。
“轼此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
他的逃避婚姻,让父亲苏洵很是着急,也便强迫他与当地有些名望的雷家小姐订了婚。即使如此,苏轼仍然一直逃避,不肯成婚,直到19岁时,遇到王弗。
很多时候,一个人会因为另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初衷,成为自己的例外。王弗便是苏轼“不婚”的例外,见到她,他的不婚也成了非她不婚。
或许,遇见她,对他而言就是最美的意外。
苏轼和王弗的相遇,非常浪漫。
王弗的家乡有个天然鱼池,很有意思。站在池边的游人只要一拍手,那些鱼儿便像听到了指令一样,齐刷刷地向游人游过来。王弗的父亲王方因为是乡贡进士,在当地很有名望,有心想让这个地方成为风景区,于是邀请远近闻名的才子前来为此地命名。
其实,这么做还有个私心,想从这些才子里选婿。而在所邀请的人中,就有苏轼。
鱼池边,才子们七嘴八舌,说出了很多名字,但王方听后都不满意。不过,就在苏轼说出“唤鱼池”三个字时,王方的心里一动,也便多看了他几眼。因为他的女儿王弗给这个鱼池起的名字也叫“唤鱼池”。
这是缘分使然吗?
虽然有心和眉山的苏家结亲,但王方自知无法与有着上百亩良田的苏家相比,有些门不当户不对,何况他早听说,苏家和雷家定了亲。
就在他为苏轼无法做他的女婿而遗憾时,他不知道,缘分是件很奇妙的事,很多时候,再不可能的事,缘分到了,也会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那时候,苏轼正巧在青神县求学,在去求学的路上,他时常会路过王方的家,也知道王家有个美丽的女儿叫王弗,只是以前不曾留意。
在那次给鱼池起名后,他听说,自己和王弗所起的名,都叫“唤鱼池”。于是,对王弗有些好奇的他,也便留意起了她。
王弗不似其他大家闺秀,整日躲在闺房里,她会时不时地溜出来,在附近玩。偶然遇到苏轼,她会看他一眼,羞涩一笑,然后低下头快步走开。
王弗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苏轼的眼里,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王弗,就这样慢慢地走进了苏轼的心田,让他“不欲婚宦”的想法有了动摇。
情窦初开的少年,情感的阀门一旦打开,便像那开了闸的洪水,一泄而出,将一切的提防和恐惧全都冲跑了,甚至有了一日不见王弗,如隔三秋的慌乱。即使眼睛看着书,书里、脑海里也全都是王弗的笑容。
那抑制不住的思念,让他常常跑到王弗窗下,看着窗口那影影绰绰的身影。
王弗对镜梳妆打扮的样子,让他在窗下看得着了迷。
窗内的王弗,看到了窗外的苏轼,原本对他就有好感的她,便用眼神回应他。
粉面朱唇,欲言还羞,有着幽兰之姿的王弗,让苏轼情不自禁。
一来二去,两个人便偷偷约起会来。
爱到不能自拔,爱到烈火焚身,也便时时刻刻想在一起。
非王弗不娶。
苏轼向父亲传递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想和雷家结亲,所以苏洵有些失望。可见到逃避不婚的儿子,终于有了结婚想法,也便松了口气,没有过多犹豫就答应了。
在那个自己无法选择爱人的年代,他们却能彼此选择,非常难得。
16岁的王弗,就那么嫁给了19岁的苏轼,可谓少年夫妻,感情笃厚。
王弗蕙质兰心,贤惠而淑德。自嫁入苏家后,她便担起了为妻为媳的责任,天资聪慧、通晓事理的她,深得苏家上下的喜欢。
新婚时,夫妻俩形影不离,即使苏轼读书,王弗也会在旁边默默陪伴
苏轼之前并不知道王弗读过很多书。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虽然他知道王弗可能受父亲-乡贡进士的影响,多多少少知晓些事理,看些书,但未必会有多少学识。
谁知,在他读书写文章时,偶有遗忘,身边的王弗便会做出提醒,甚至还能和他聊诗词。苏轼这才知道,自己娶的不仅是贤妻,而且是个才女。
于是,两个人也便多了一些共同语言,感情也就更深了。
王弗不仅懂诗词,还懂人情世故。
苏轼中进士后,去一些地方任职,因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很得罪人。每到这时,王弗便会提醒他“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让他凡事谨言慎行,不要冲动。对于苏轼结交一些不好的朋友,她也会及时提醒他:
“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意思是说,此人说话时缺少主见,只知拍马屁,你千万不要被他欺骗。
“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意思是说,这样的人,求你时突然热情似火;一旦你有难,他跑得比谁都快,这样的人也不可交。
果然,王弗的话得到了验证,这也让苏轼对她很是佩服,多了份敬重和依赖。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王弗便是苏轼背后的伟大女人。因为她的清醒、精明,让苏轼在她活着的那些年,仕途很顺,过得风生水起。
是天妒红颜吗?
在他们生活了十年,有了一个儿子后,王弗生病去世了,年仅27岁。
曾经恩爱甜蜜、形影不离的两个人,突然少了一个,苏轼顿时有种失去一只臂膀的感觉。
伤心欲绝的他知道,他不仅失去了一个贤妻,还失去了一个性格互补的好帮手。
对王弗的想念,让苏轼经常梦到她,每次梦醒,他都惆怅不已。在又一个梦醒后,他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值仕途失意,也是远调他乡之际,所以情绪非常低落。
词的上阕,写了自己十年来的风霜生活。王弗离开他整整十年了,如今,他们一个生,一个死。十年里,他始终没有忘记她,即使不去刻意思念,也会不时地想起她,想起千里之外埋着她的那座孤坟。
内心的凄凉,他不知道向谁说,怎么说。如今的他,因为仕途不顺,满面风尘,连双鬓都泛白了。这样的自己,想必就是见到她,她也不认识了吧。
而下阕则是回忆他们结婚前的美好瞬间,回忆王弗出嫁时,那间小闺房。那间小闺房的窗口,曾是他们结婚前,他经常去的地方。那时候,他偷偷看她梳妆打扮。他们一个窗内,一个窗外,激动着,兴奋着。
可如今再相见,想必也是对视着不说话,只任泪水往下流了吧。
那月夜下的小松冈,有她孤零零的坟,那里,也便成了他年年月月为之牵挂,为之断肠的地方。
王弗去世太早,只度过了她二十七年的岁月,十年的婚姻。可那十年的婚姻生活,却让苏轼怀念了一辈子。
“生死两茫茫”,即使生死,他们夫妻,依然心心相印。
“不思量,自难忘”。即使平素没有将她挂在嘴边,但哪有一刻将她遺忘?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那也是她结婚前的样子,永远地留在了他心底的最深处。
他与她,永别已过去十年之久,一切都变了,他已“尘满面,鬓如霜”。王弗“纵使相逢应不识”,可一旦相认,也定会“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吧。
是因为现实生活的艰难,让他有了如此的担忧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长眠地下,他在世间,也只能独自哀伤了。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长眠地下的王弗,一定也很孤独,她对他的思念丝毫不比他少。
不长的词里,却将他和她的美好,以及他对她的思念表达了出来,令人哀叹和惋惜。
苏轼的中晚年,很是坎坷,也许,这都源于他的不拘小节、得罪*敌。
试想,如果王弗没有去世,她一定能在他的身边提醒他。那么,他的后半生,是否又会是另一番模样?
很有可能。因为苏轼仕途走下坡路,就是从王弗去世后开始的。
王弗对苏轼及苏家人的重要,从苏轼那篇情深义重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便能看出: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年,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日: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宫于风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日:“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日:“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日:“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日:“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日: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鸣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鸣呼哀哉!
这篇墓志铭让一个贤妻良母、好儿媳的形象跃然纸上。
王弗不仅对他苏轼好,而且对他们苏家人都很好。不然,苏洵也不会对苏轼说:“她在患难中嫁给了你,你不能忘记她。以后就葬在你母亲的边上吧。”
就这样,王弗葬在了苏轼母亲的身边。
由此可见,王弗在苏家的地位有多高。
之后,苏轼还娶过一个妻子,是王弗的表妹王闰之。想必迎娶王闰之,也是因为他对王弗的想念,希望能从王闰之的身上,看出一些王弗的影子来。
可惜,王闰之不像她的表姐,也无法让苏轼对她有深厚感情。
苏轼的晚年很落魄,而在他落魄的晚年陪伴他的,则是他的小妾王朝云。王朝云也成了苏轼一生中,除了王弗之外,最爱的女人。
苏轼对王朝云的爱,更多的是因为她懂他,她能抚慰他那颗苍老的、落寞的心。
王朝云死后,苏轼也曾提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也曾写了多首悼亡词,“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等,但却没有一首,能像《江城子》那么痛彻心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可见,苏轼对王弗的感情之深,就如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所说:“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苏轼一生中,爱过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发妻王弗,她是他青年的爱侣;另一个则是小妾王朝云,她是他老年的伴侣。
虽然苏轼所有诗作中,给王朝云的最多,但言词里的感情,却无一能和王弗相比。或许,王弗给苏轼的是爱情,是温馨;而王朝云给苏轼的,则更多是亲情,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