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张宗棣的《词林记事》载:苏轼在惠州的时候,和侍女朝云闲坐,彼时秋霜初降,落木萧条,十分凄然。苏轼就让朝云唱“红褪残红”,朝云歌喉将转,泪满衣襟。苏轼问其缘由,朝云答道:我不能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翻然大笑说:我正在悲秋,而你却在为伤春而流泪。而朝云不久后抱病身亡,苏轼便也终身不复听这首《蝶恋花.春景》。豆蔻初读这首词时,也以为所写的是伤春,苏轼究竟为何说这是首次给他“悲秋”之感呢?#苏轼#
蝶恋花·春景
苏轼这首词有两句名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前者由于今人对它的误读,可谓是流传最广。如题目所言,这首词上片写的是暮春之景,但普遍认为这首词不仅仅只是伤春这么简单。而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年代历来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是苏轼被流放离开京城时所作。
这首词有伤春,有芳草和佳人。类似的写法,不由得令豆蔻想起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稼轩的伤春”是对整个南宋朝廷的担忧,而落红满地正是南宋羸弱、日薄西山、正在走向衰败的象征,娥眉见妒的佳人便是稼轩自身的写照。
东坡的上片所写的便是暮春之景,“花褪残红”“枝上柳绵少”,一片衰败萧条之景,令人感伤。然而色彩鲜明,如“青杏小”以及“绿水人家绕”总还是能让人感受到一丝勃勃的生机,一方面是事物的变更以及消逝,另一方面是万物的新生,东坡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的看待事物。
亦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絮点点漫天飞舞,最终归入尘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天涯”亦如东坡也即将在外漂泊,然而“何处无芳草”让我们看见了那一个胸襟阔大的东坡,这一句写出了东坡的豁达。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般,消逝与新生,既有惋惜和感伤但同时蕴含着欣慰和希望。
从“花褪残红青杏小”到“柳棉少”再到“何处无芳草”,上片可谓是跌宕起伏,将细致的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且反复吟唱,引起我们深深的共鸣。我们也如朝云般为逝去的春景而感伤,而东坡为何会有“悲秋”之意呢?《淮南子》说: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便是所谓“女伤春,士悲秋”。
前文有提及过写作这词的背景,虽然尚存争议,然而普遍以为是东坡流放出京时所作,而《词林记事》所记载朝云给东坡演唱时已是在惠州,苏轼被贬,想到这首极为深情的词,自然想到自己悲惨的流放遭遇,悲秋便是悲“士不遇”。
下片则把写佳人与抒情融为一体。墙里佳人在千秋上嬉笑玩闹,而墙外的行人却久久伫立,听着佳人的笑声渐渐远去,直到消逝,行人的痴情只是他一个人的事,佳人不知,便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全词在这样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怅惘的笼罩下结束,给人以无瑕的遐想。
“香草美人”的写法,自先秦屈原始,已变成一种写作手法,香草喻示这东坡高洁的品格,行人和佳人或许喻示着君臣关系。“天涯何处无芳草”如果是东坡对待流放的一种豁达,“多情却被无情恼”则更像是东坡对君王的眷恋与深情。
可以给豆蔻点赞评论吗?欢迎留言讨论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