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网上经常听说未成年女子产子,医院生了,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样做,那不是很危险。但在古代,女子十几岁就出嫁了,完全没有发育好,她们在生孩子的时候,会不会也很危险呢?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产妇生孩子都是躺着了,而且很痛苦地大叫着,确实与现在比较接近。但在古代比较流行的生孩子的方式是“竖式分娩”,意思就是坐着生孩子。
在隋朝年间,就有一个太医令,他叫巢元方,在他编撰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有记载“妇人产,有坐有卧”,很直接地说明了,古代人生孩子的时候,既可以坐着,也可以卧着。但古代首选的还是坐,之后才是我们现代人比较喜欢的卧。
除了“坐”,还有站着的,蹲着的,跪着的这些属于竖式分娩。《诸病源候论》还记载着:“若坐着,需正坐,旁人扶抱助其腰,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其顺理”相比于躺着生孩子,坐着生孩子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人,他的妹妹和两个女儿,皆因难产而死。后来他的儿媳快要临盆时,便到山上寻找高人指导,根据山里这位“妇产科专家”的意见。这个将一间屋子收拾干净,作为儿媳的临时产房,并悬挂一根木头,后来儿媳生孩子时,扶着那个木头果然顺利分娩,避免的难产。
现代所说的剖腹产,其实在古代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司马迁《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吴回生下陆终,陆终生有六个儿子,都是剖腹产。
不管这个可不可信,但在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妇女剖腹产后,几个月就好了,而且母子平安。
在宋代的时候,女子生孩子就没有以前那么危险了,因为有了职业的接生婆,特别是在皇家,不仅有专业的接生婆,还有专业的医官宫产科团队,能保证最大限度减少生孩子的危险性。
到了明朝,就出现的定心汤,由于孕妇在生完小孩时,体力耗尽,而且饱受惊吓,喝上一碗定心汤,不仅能让产妇迅速恢复体力,也能让产妇放松心情。其实在孕妇快要生产时,有时也会给孕妇服用催生汤,和现在打了催生素差不多,都是预产期到了之后,还没有发作的时候。
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说:“你不是你的妈妈生了,你是路边捡来了。”其实这个是有依据的,在古代视孕妇分娩为不干净,包括丈夫在内的所有男人都要回避,甚至于忌讳于在家里生产。
在古代又医院,那怎么办呢?古人往往会搭一间临时产房,供生孩子用。
在秦汉时期,一般是在坟墓旁和道路旁搭一个草房,在孕妇快要生了时候,便让她住进去,生下孩子满月之后,才能抱回家。这不就是差不多在路边捡了孩子吗。
总的来说,在古代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如果古代女子还未完全发育,那么生孩子完全是很危险了,她们基本上是拿命来赌。不过她们其实也不想这样,只不过当时的社会逼迫她们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