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立秋凉风有信,一叶知秋
TUhjnbcbe - 2023/5/3 21:41:00

立秋·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立秋至,凉风起,一叶梧桐应时落地,

一声“秋来了”,惊动了世间万物。

即便暑气未消,秋都会如约而至,

像无形的手将天地转换,

就等着蛩声渐起,寒蝉低唱;

坐着看云卷云舒,天高气爽。

立秋,是酷夏后的一声呐喊:

天凉好个秋!

立秋,暑去凉来,一年中秋天的开始。

立秋时节,虽然盛夏的余热未消,但万物其实已经开始悄悄有了阴阳的轮变。立秋诗词里,有一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道出了立秋最美的变化。一是云,天上的云从夏时的积雨云摇身一变成天高云淡的卷云;二是叶,树叶最能感知秋的来临,古人讲“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代时有“迎立秋”仪式。立秋这天,皇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百官到场等候,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这时,梧桐会应声落下一片叶子,因此还留下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成语。“一叶落知天下秋”,在《淮南子·说山训》中,寓意以小知大,知微见著。

秋天确是落叶的季节。古人认为梧桐是灵树,能首先感知岁时节令。清代有一部书《花镜》说:“此木(梧桐)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立秋是简单的,一片落叶就诠释了所有,让人们从酷夏的热烈里看到温和,从动荡不安里感到了恬静与从容。大道至简,就是以简单的心悟简单的道;立秋就是在金色年华里,不紧不慢,不急不缓;风起叶落秋来,我恰好遇到,时间刚刚好。

立秋至,凉风起,苦夏已久的人们终于可以舒一口气。立秋的热断了根,已是强弩之末。诗人齐己在酷夏中抬起头:“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立秋,分秒之间,凉爽之气开始充塞天地。清晨醒来,于微寒之际往窗外的植物一瞅,叶子上挂满晶莹的露珠;树上寒蝉振动双翅,声声嘶哑叫着秋凉。

立秋,也是一年中最富有诗情的时刻。酷暑已尽,人人喜凉;未及深秋,不必生悲;绿意将褪未褪,草木将*未*,伴着明亮而不毒辣的阳光,品尝最宜人的自然。所以刘禹锡也高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立秋·三候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此时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曹植有诗“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古人说寒蝉小而青紫,其实是秋凉后蝉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而变声凄切。

立秋·民俗

秋,是收获的时节,为了这份一年中最重要的喜悦,人们也有许多立秋乐事:

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能养生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

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以往老北京的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讲究的文人墨客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讲究去东安市场、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和东四牌楼等地,那儿有著名的爆肚冯、爆肚满等,他们的爆肚制作精细,肚嫩佐料唯美。著名作家鲁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门框胡同的常客,戏剧名伶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欢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等,用文火炖。

在这里面的料包可不简单,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20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的,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可以说在这一天里,整个城市完全沉浸在炖肉的香味里。

其实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夏天太热,人们会不自觉地偏食,这对人体的生态平衡是有害的,往往还会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物机能造成影响。而在立秋的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所以说,立秋吃炖肉既解了馋,又起到了保健和养生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

另外,因为立秋是要庆祝的节日,所以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戴楸叶的习俗,今天在胶东、鲁南一些地区仍有保留。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的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气祛积淤的作用。比如江苏等地就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还有些地区立秋有吃鸡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还要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将桃核扔入火炉烧成灰烬,认为来年可免除瘟疫。

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岛、莱西等地区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语。

立秋乐事似乎多与吃有关,其实,秋的气息就是生活的气息,比起诗人的秋天,俗世是不论季节更替,都要用吃来感受这一切。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秋天的味道,就是家常美食的味道。

立秋·感悟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一叶知秋,秋天一到,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是树木感知到冷气,渐渐开始落叶。立秋是个可爱的节气,好像一杯可口的冷饮,让酷暑中的人们猛地打个激灵,从心里到身体都感到凉意和惬意。

立秋十天草木*,简淡真味

农谚说“立秋十天遍地*”,秋天是凋落的季节,相较于春夏的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秋天往往是草木摇落,简单肃穆。

郑板桥曾说,“删繁就简三秋树”,在经历了春夏的百花竞放之后,要注意学会做减法,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去生活。

“五色令人目盲”,颜色太多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就像我们的生活,我们拥有的物品越多,物品占用我们的生命就越多。拿开那些无关紧要的点缀,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大道至简,这个世界上越是有智慧的人,生活越简淡。

世人经常不断追寻,不断得到,却发现生活也越来越累。秋日的简淡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让我们有清凉自在、安定从容之心,有一颗摆脱烦恼束缚的自由之心,就如同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万物疯狂生长的时节已经过去,万物开始结果,开始敛藏。

农谚说“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立秋意味着收获季节的到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告诫我们,不要只想着收获,而忘记了耕耘。人人都想有好的成就,但如果我们仅仅憧憬美好未来,而不肯踏踏实实,努力耕耘当下,这必然只能是空想。秋天让我们懂得,成功需要积累,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个环节,需要踏踏实实地接受雨水的洗礼和酷暑的蒸烤。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不要瞧不起手头上所做的每一件琐碎小事,把它们做好了,才能成就将来的大事。

秋天,属于每一个人;收获,属于每一个人。只要我们踏实做事,厚道做人,走好每一步,每个人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收获季节。

人生立秋,从容而知天命

春天稚嫩,夏天狂热,秋天充实而从容。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春夏秋冬,四季流转里,是一年又一年的开始与终结。四季更替和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人到中年,看惯春花秋月,看惯离合悲欢,更要知天命。

有作家说:“听说入秋了,曾经那么喜欢霜林染醉的天气。如今却不想,听到一点儿关于秋的消息。那是因为,我怕老去。我们都不是岁月的勇者,付不起失去光阴的代价。多想风雨无惧地走下去,在白发苍颜之时,还有一颗明净若秋水长天的心。那么现在就珍惜,尘世种种的爱,让每一天,都安宁如水,慈悲简静。”夏日的繁华,秋日的简单,看过之后,人会有一种领悟,从容而知天命。

四季的更替,是自然循环的规律,我们无法阻止也无法挽留,阻止不了时光流逝,让它还我们一个如夏的灿烂年华,挽留不住行将老去的父母以及那些走着走着就不见了的故人。学做一株草木,生长于自然,懂得去遵从宿命,方可以离合不惊,枯荣随缘,随性随意地踏上旅程,不辜负一世韶光。

立秋·简单是最极致的丰富

立秋,酷暑尽,凉风起,

尽管蛙还在鼓噪,蝉还在鸣唱,

风依旧悄悄在叶子上刻画下了秋的痕迹。

一丝凉风知秋至,一片叶子见全局,

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立秋独有的感知,

时光变迁,秋终究会如约而至,

只需一个小小的信号,便可知天地变换,

叶落而知秋,简单里有着最极致的丰富。

人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秋收,得收回夏天里疯长膨胀的心,

做回一个从容坦荡、寂静欢喜的人,

才能在渐渐清凉的岁月里安享简单。

简单如同立秋里的一片叶、一阵风,

没有什么能打乱它缓缓而至的节奏。

简单是平凡之处有清欢,喜怒哀乐亦安然,

即使对一盏茶,一溪云,一扇窗,也是丰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领悟了,才来去不惊,从容坦荡,内心安宁,

才能同万物俱荣枯,与山水共清欢。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立秋凉风有信,一叶知秋